熱鬧的雙十一背后:數據造假仍是隱患
在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打開最后一個紅箱之后,整個中國電商行業陷入了海洋。1分12秒10億,12分百億,最后數字定格在912億。
其他電商平臺也各有斬獲,從中國電商的另一極京東到傳統零售商代表蘇寧、國美,再到跨境的新貴聚美優品、蜜芽等都在各種渠道商刷屏宣傳自己的龐大銷售額。
但在這一片歌舞升平的背后卻是暗流涌動,昨天下午時分,終于有消息爆發。
華為和小米在微博互相指責有刷單和造假,魅族科技副總裁李楠也在朋友圈宣稱,掌握了某廠商銷量造假的證據。
此前手機分類已經經歷了激烈的“榜首搶奪戰”,魅族率先達到銷售額一億,隨后在中午12點的時候,華為宣布華為旗艦店成交額突破8億,位居天貓全網第一。而下午四點,則輪到小米發力,迅速躍居整體分類頭名。
2009年,雙十一悄然上線,在普及教育消費者的同時,電商數據造假也成為行業蔓延至此的毒瘤,此次手機廠商互撕事件只不過是滄海一粟。
數據直接造假
此前當當創始人李國慶曾公開表示:“數據造假已經成為了電商的普遍現象。”
今年曾有消息顯示天貓銷售錘子手機的預訂數據被人為乘以3。事后,阿里巴巴處理了四名高管理層人員,并承認預約數據經過人工改動。有分析人士就提出質疑:這種行為在阿里巴巴內部到底有多普遍,對阿里巴巴交易數據的影響又有多大,目前無從得知。
此前,電商數據造假最嚴重的災區集中在團購領域,一位曾從事團購導航業務的業內人士曾對騰訊科技表示:“團購上實體商品的實際銷量甚至不及頁面上顯示銷量的十分之一,絕大部分團購網站的后臺都是一個單量直接乘上十幾甚至上百顯示,直到達到一定數額才調回正常顯示。”在他看來,目標自然是為了讓銷量顯得好看,刺激消費者購買。
這種模式很快被各大電商平臺掌握。
“現在大的電商平臺做這種刷量的事情比較少,但一些小的電商平臺尤其是初創的電商平臺,采用數據直接造假的方式還是存在的。”一位市場調研機構的內部人士對騰訊科技表示。
在雙十一這種“普天同買”的大日子里,電商平臺或許不愿也不敢主動進行數據造假,但這的確是電商數據造假最直接的一種。